查看原文
其他

哥大学姐:毕业之后,我开始真正重视“持续学习”

崔河娜 Stoooges三士渡 2023-11-22


2019年的五月,在炫目的夏日将毕业帽高高抛起的我,既快乐又不安:走出书斋、步入社会的我,还能与知识相伴吗?大学时期的学习主要是靠听课、写论文、与教授交谈,而离开这个环境,即将面临加班的疲惫和工作的劳累的我,如何在工作之余,继续提高呢?毕业几年,我对当时的疑惑有了不少新的、由个人经验总结而出的答案。


社交媒体上的“持续学习”


“持续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在教育界很流行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很直白:在人的一生里持续地学习,尤其是在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位以后。这也是我中学课程(IB)很强调的。


这本该是个很好的概念,却被人简化成了一句口号式的自我标榜。那时的“持续学习”,要么是知识付费博主二手贩卖的碎片化信息,要么是喜欢转发碎片化知识的KOC博主的自我标榜,因此对这个标语,我根本不想理睬。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开始在IB课程中接触到它时,感到非常抵触。


与其说我讨厌“持续学习”这个口号,不如说我不喜欢社交媒体对知识内容过于零碎和片面的处理。比如心理学,多数人学习心理学的现状就是,把刚刚学到的知识或理论套进一个事件就觉得自己“学会了”,无法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辩证、全面、细致地运用这些知识。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知识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注重学习成果的分享超过学习本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帖想要获得好的反响(比如点赞、收藏等),就注定要舍去一些有深度的、专业程度高的知识,因为大众更喜欢“短平快”。


当一个知识博主带着想要展示自己的意识去学习,那么就很可能在总结和分享时把重点变成制作笔记,而不是严谨治学,这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而不自知。毕竟,抄抄笔记可比看专业论文,研究专业领域的教授的理论和观点容易多了。


我对知识的看法的转变


工作之后,我对“持续学习”的想法有了很大改变。这种转变可能来自于走出书斋、步入社会的这个过程,这段经历让我在工作以后对知识和其价值有了不同层面的认识。


有一次我在运动时,听了一个麦肯锡咨询公司出品的播客,主持人用几分钟介绍了一下“控制渠道费用”的重要性,还讨论了一下什么样的隐形渠道费用容易被忽略或者被误认为其他品类的费用。虽然我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这个细分问题并没有经验,但经过主持人的这番快速科普,当我后来在工作中的确遇到了相关问题,也表现得非常有备而来。不仅在自己分析相关问题时有了一个来自于专家的有效思考方式,也在与行业里的专家面对面交流时,能更好地吸收他们的经验和看法、提出更有效的问题。虽然我需要学习的还是很多,但肯定比两眼一抹黑地去面对这些要好不少。


当时我自己进入刚一个新行业,对于这个行业从业者来说年纪不算大,经验也不算多,很喜欢听《哈佛商业评论》这个出版物做的关于反思商业世界运行情况的播客。虽然每期大概只要30分钟左右,但是他会谈到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比如:如果后悔了自己做的商业决定大概有哪些原因,如何面对自己;比如在疫情下仍然蒸蒸日上的公司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比如如何去做一个既会自我反省又稳健自信的管理者。那段时间这个播客节目像我的工作导师,当我面对具体事物感到迷茫的时候,这些提炼于大量实际经验的事例总能给我启发,即使没有讲到我面临的挑战,他们的思路也会给我很多安慰和灵感。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也意识到,在现实世界中的工作是充满着变化和机遇的,不像学术训练那么规律和具体:大学期间如果选了一门课,我大概率一学期都在研究相关话题,几乎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但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机遇,即使之前我没想过要面对,我也要努力去把握住它,而这个时候哪怕有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储备,也能起到很大帮助。



毕业之后,我对知识和思想的追求并没有停止。在思考要不要继续读音乐的期间,我自己找专业人士补习了更艰深复杂的乐理,继续看了很多不同的音乐细分领域的论文、专著和博士生去向,在工作之余尝试恢复了以演奏为方向的练习,研究了潜在研究方向学者在博士毕业之后的学界求职情况,甚至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学习和思考找到了很适合在博士阶段进行研究的细分领域和大致话题。



有效的持续学习


那么如何避免无效的持续学习呢?


首先我觉得要依靠好的资源来学习。大学就是好的资源,因为大学课堂的教学者,就是那一个知识展厅的策展人,要以详略得当、强弱适中、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方式来组织这段学习经历,而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是做不到这点的。


在自学的时候我们尽量从有可靠的领域来获取知识。比如可能我上学的时候对Philosophy of Beauty的掌握很少,但是从我读书的过程里我知道Stanfro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EP)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哲学知识提纲,那我就会先通过SEP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脉络,而不是去小红书和微博上搜索一些碎片知识。



除此之外,我会去了解这个领域的权威学者的观点和最新研究。比如我对哲学产生了兴趣,我会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法,看看哲学领域比较好的学校里,教授们在研究这个话题的什么部分。之后除了看看综述性学术典籍(比如普林斯顿的哲学话题介绍系列)有没有囊括我感兴趣的话题,如果我有感兴趣的文献,我可能会搜来读一读英文的原文并且看看其他学者的讨论。虽然我知道的知识还是很少,但我尽量比对着去谨慎而综合地了解。


虽然如此,“精神上的学有余力”也是一种特权,毕竟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琐事和工作疲惫的时候,已经非常累了。在这种情况下,想娱乐、想放松,实在是人之常情。虽然短视频能带来的养分的确有限,但同样,人们在其中得到的放松和消遣也是真的。尽管知识娱乐化、碎片化是大势所趋,但如果我们有能力去深层次地持续学习,那就去走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尽情地享受丰富的知识带来的充实与快乐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